在Intel (那斯達克交易代號:INTC) 首席執行長 Brian Krzanich 於規模大減的2015 深圳 Intel 科技論壇會議登場前召開例行員工會議之際,我們不妨藉機檢視政府和企業在策略事業上如何意見相左。 還記得廣州超級電腦中心的天河二號超級電腦嗎?目前它在全球 500 大超級電腦排行榜可是名列第一。天河二號和中國其他超級電腦的不同之處,在於完全以Intel為基礎打造而成,其中大舉配備Intel Xeon CPU 和 Xeon Phi 配件。 即便Intel「敞開和服」,披露運作資訊,還針對處理器和加速器提供將近 70% 折扣,此舉還是讓 Intel 以及連帶的美國科技產業在中國和亞洲地區站穩一席之地。過去兩年來,我們和Intel員工大肆討論,而他們私下並不樂見這筆交易所帶來的財務衝擊,甚至駁斥我們無庸置疑的明確資訊。我們在此不是要報告該如何行事,也不是對眾多員工發表行銷和投資人資訊,而是呈現其中的真實情形。 天河二號超級電腦本該使用完全相同的 Intel 處理器和加速器,在 2015 年期間將運算速度提高一倍,增加到 110 PFLOPs 的峰值速度。這些處理器與加速器都是發展成熟的產品,Intel 負擔的實際製造成本也較為低廉,所以他們終於真能賺點錢了。 可惜沒這回事:我們可靠的消息人士透露山姆大叔將這座超級電腦中心、打造此系統的長沙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以及天津中心等地列入所謂的「拒絕名單」,禁止將任何美國高科技出售至上述地點。這位消息人士甚至用更尖刻的字眼來描述此事。 深知單這幾個地方預期會在往後幾年內訂購超過 250 PFLOPS 的運算速率 (約 500,000 個尖端 Broadwell-EP Xeon E5v4 處理器,或者約當 10 億美元的高毛利定價),而且對 Intel 有利無弊,因此山姆大叔大刀一砍,可讓 Intel 失血不少。 然而,此時更嚴重的策略損失在於中國本土高階處理器架構商可用美國的決策當作藉口,力促中國政府逐漸消除對美國的任何依賴。這只代表一件事:AMD 或 Intel x86 處理器科技正逐漸成為眾矢之的。如果中國政府大舉應對,就會授與中國供應商全權保護,讓他們肆無忌憚的開發 Alpha、POWER 和 MIPS 處理器,以供政府及主流商務使用。 您可能認為他們的程度不夠,但別忘了英國的 ARM 架構主導全球處理架構的速度有多快。而且這個集團不必擔心過時的 x86 ISA、不必擔心要滿足頭腦不大靈光的股東大眾,或是付給行銷和銷售員工過多薪水,還有面額可觀的支票、各種首席長官的保障優退計畫。 他們已經透過企業花招取得美國開發 (一些關鍵的 Alpha、GPGPU 和 MIPS 架構師在過去四年來陸續離開美國,其中多數因為沒有換發簽證) 與捨棄的精華,此外在硬體及軟體方面持續發展的程度也超過所有人的預料。 所以囉,多虧我們的山姆大叔,中國也許不會擁有採用 Intel 的 110 PFLOPS 超級電腦,但絕對會採用即將上市的 64 核心 TFLOPS 等級的 ShenWei (神威) Alpha,推出 100 PFLOPS 系統,搭配貨真價實的藍色 CPU,其中每個插槽的傳輸速度甚至高過新一代 Xeon Phi 或採用 Volta/Pascal 的 Tesla。接著當然就是 100 PFLOPS 的中國製 POWER8 或 9 (謝了,IBM!),然後甚至可能出現 Loongson MIPS,它大可在政府重新支持之下回到高階領域,以上全是山姆大叔出手行動的後果,全部都是乾淨、優雅、可擴展的高階 RISC 架構。
國民黨的挫敗引發對兩岸商務往來的憂慮
印度製造業遭逢挫敗 – NOKIA關閉清奈廠房
中國智慧型手機品牌來台試水溫
台北報導 – 中國手機製造商正在爭奪台灣這個鄰居的市佔率,而台灣市場向來都由國際品牌和本土品牌HTC把持。 雖說台灣的市場很小,但因為與中國的文化相似,自然成為華為科技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和小米公司(Xiaomi Inc.)等野心勃勃、且正進軍國際的中國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合理的選擇。市場研究公司IDC的調查顯示小米在台灣擁有11%的手機市佔率,華為則是2%。 分析師指出中國品牌正在尋找海外發展的新契機,因為他們自家的市場,也就是全球第一大手機市場,變得越來越飽和。 隸屬台灣政府研究機構的產業情報研究所(Market Intelligence & Consulting Institute,MIC)手機分析師Sophia Chen對此表示:「中國品牌能把台灣當作打進全球其他市場的踏腳石」。 替「中國製造」升級 就台灣市場而言,中國智慧型手機供應商還算是新鮮人,他們必須建立品牌知名度,並且對抗產品品質不佳的污名。為此他們針對台灣消費者推出功能豐富的平價手機,以及高檔的旗艦款式。 華為這間從深圳起家,且在全球出貨量名列第五的智慧型手機製造商,今年的目標是讓台灣的銷售量比起2013年增加一倍,達到200,000支。華為在七月與台灣行動通訊業者中華電信(Chunghwa Telecom)合夥,推出Honor 3C這支4G且支援LTE的機種,將底價設在新台幣$16,900元($564美元),努力爭取台灣的頂級手機市場。 台灣市場研究公司TrendForce分析師Alan Chen認為華為很難滲透高階市場:「『中國製造』對台灣消費者來說,就代表中低價位的產品,台灣消費者很在意品牌,他們可能會選擇類似的Samsung手機」。 位於台北的富邦證券分析師Carlos Peng卻認為高階手機有望協助華為在台灣建立品牌知名度:「華為想讓台灣消費者了解,他們這個中國品牌能夠生產理論上能和HTC、Samsung或LG競爭的高階智慧型手機」。他也表示基於這個原因,華為樂觀看待目前只賣出少數頂級手機這件事。 在2004年成立,身為藍光影片和MP3播放器製造商的Oppo,是另一間鎖定台灣頂級手機市場的中國品牌。Oppo在第三季與中華電信搭檔,推出要價新台幣$16,990元($566美元)的旗艦級4G手機Find 7。這間在東莞起家的公司表示他們預計在2017年底前,海外營收會超越整體銷售額的50%。 Oppo以Find 7的相機為賣點,這款相機採用專為自拍而設計的Sony相機模組。IDC台北分公司研究經理Joey Yen認為Oppo也許有機會靠自拍迷取得利基市場,因為目前台灣市場還沒有其他類似產品。但如果國際或台灣競爭對手推出相似產品,台灣消費者就會捨棄Oppo而採用他們的裝置。她也指出:「台灣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品質還是抱持保留態度」。 鎖定專撿便宜的消費者 北京起家,且出貨量名列全球第三的智慧型手機供應商小米,也試著在台灣佔有一席之地,但他們將焦點擺在較低階的市場,這也是國際和台灣品牌尚未掌控的區塊。 2010年創立的小米在短短四年間,靠著具有豐富功能且價格低廉的裝置,成為全球最成功的手機供應商之一。Strategy Analytics研究公司指出,在全球第三季共3.2億支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中,小米就佔了6%。 小米在2013年4月登陸台灣,並藉由要價新台幣$3999元($135美元)的紅米(Hongmi)手機迅速擴大市佔率。小米之所以能達陣,是因為他們為台灣引進新的手機產品類別,這是Gartner半導體暨電子集團上海分部研究主任Roger Sheng的說法。他也說道:「在小米之前,沒有任何供應商在台灣市場提供低價、品質不錯,還具備這麼多功能的智慧型手機」。 台灣消費者也透過媒體廣泛報導,從而熟知小米這間公司。IDC的Joey Yen說:「本地媒體報導強調小米的強大功能和低廉價格,幫小米在進入台灣市場之前,就建立了正面的品牌形象」。 今年32歲,在新竹科技公司任職的製程工程師Ryan Li,六個月前在台北的促銷活動上買了紅米手機。他說購買紅米的原因是覺得物有所值,而且還配備工作所需的雙SIM卡功能。 「我喜歡小米是因為可以汰舊換新」,他繼續說道:「我不用花大錢就能換新款,但小米在台灣不容易買,通常得上網買」。 IDC的Joey Yen認為小米不能像在中國那樣,靠電子商務來推動台灣的銷售量。她這麼說:「和中國不同的是,台灣消費者喜歡在台灣隨處可見的實體店面買手機,他們可以在店裡試用產品、講價,也可以獲得售後服務」。 MIC的Sophia Chen表示小米需要為了台灣進一步本地化,也就是與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Taiwan Mobile)和遠傳電信(FarEasTone)等行動通訊業者發展更穩固的關係,她強調這些公司共掌握台灣70%的手機銷售量。 但Joey Yen也指出由於小米給行動通訊業者和零售夥伴的利潤通常不高,因此本地化勢必遭遇困難。 此外IDC的資料也顯示小米的市佔率從2014年第一季的14%,下滑到當季六月的11%,本土競爭對手Asus卻從2%提高到15%。分析師指出Asus市佔率激增的原因在於和小米相比,擁有比較好的零售通路和行動通訊業夥伴,而且身為台灣品牌也比較可靠。 安全上的疑慮 針對網路安全的疑慮也讓小米在台灣的處境雪上加霜。台灣政府在9月發佈聲明,表示正在調查小米是否對網路安全構成威脅。聲明也指出有些小米手機會將使用者資料自動傳送到公司在北京的伺服器,如此可能造成安全漏洞。 目前還不清楚調查會不會導致台灣禁用小米的智慧型手機。台灣政府表示將在12月底作出裁決。 在此同時,小米在台灣尚未發表新的Xiaomi 4和Xiaomi Redmi Note 4G手機,但競爭對手早已推出4G裝置了。富邦證券的Carlos Peng認為這會損及銷售量。 華為在台灣也面臨類似問題。台灣科技大廠鴻海(Hon Hai)這間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廠,在台灣政府警告華為可能威脅國家安全之後,於7月撤銷向華為購買4G設備這筆價值$1.78億美元的交易。 Gartner的Roger Sheng認為對資安的疑慮,可能會減損中國手機品牌拓展全球的努力。 小米也對此作出回應,公司副總裁Hugo Barra在10月表示基於隱私權疑慮,以及為了改善手機速度,小米已從北京的伺服器移除部分非中國客戶的資料。Barra指出上述使用者的資料將依照三個階段,轉移到位於美國和新加坡的伺服器。 這麼做還是無法說服55歲的台北計程車司機Chen Changwu,他擔心自己兩支小米手機的資訊到底安不安全,他說:「我怕小米會把資訊傳給中國政府」。他坦承自己是被小米便宜的價格吸引,但是再也不會買這間公司的裝置了。他表示:「螢幕不知道為什麼,老是會一片空白」。 如果小米想在全世界競爭,就務必解決網路間諜的問題,並增加透明度。MIC的Sophia Chen指出:「不只台灣提出這個問題,新加坡和印度也很擔心,且正著手調查這件事」。
零售商向印度電子商務商店開戰,期望終結「無法永續經營的價格」
LENOVO稱霸日本的招數
SAMSUNG改用20奈米製程,TSMC則計畫在2015年底前啟用10奈米製程
中國挑戰台灣在科技硬體業的地位
錢包與商戶服務:比特幣是否前途光明?
MICROSOFT的WINDOWS PHONE在印度遇上難題
隨著Google(那斯達克交易代號:GOOGL)在推出Android One之後,進一步掌控入門機型,平價手機部門勢必會出現重大變化。 Microsoft(那斯達克交易代號:MSFT)靠著Lumia 520,向來在這個部門維持極為優異的表現,Lumia 520也是這間軟體(現在包括硬體)製造商最成功的手機產品。然而這款手機主要出在採用512 MB RAM所造成的侷限和缺少前置鏡頭,以及市面上有多款採用Android的其他選擇,加上還以相近的價格提供更完善的功能集,都吸引使用者改用其他體系的產品。考慮到這一點,Microsoft打算改變在印度的裝置產品組合,更積極的把焦點擺在平價部門。 再度鎖定入門機型 改變包括將裁撤Asha系列,Microsoft也會在這個價格區段中,推出Windows Phone的軟體。最平價的Windows Phone裝置Lumia 530在印度現在要價$140美元($8,500印度盧比),這樣的價格當然會嚇跑想找較便宜產品的買家。以Android One手機為例,$104美元(6,300印度盧比)的價格可謂來勢洶洶。 目前在$80美元($5,000印度盧比)至$125美元($7,500印度盧比)的區段中,還沒有推出任何Windows Phone裝置,但預期這種情況很快就會改變了。Microsoft不僅會提供更平價的Windows Phone手機,這間製造商還打算只以自己的品牌為名,推出一系列功能手機。這個打頭陣的系列裝置要價$40美元($2,500印度盧比)至$80美元($5,000印度盧比),可讓第一次購買的消費者使用網際網路和其他基本功能。此外,Microsoft也提到他們正與印度通訊業者積極合作,推出類似Lumia 635的4G版手機。4G服務即將成為主流,而在入門機型推出4G裝置,必定會大幅拉抬裝置的銷售量。 雖說上述變化聽來很有意思,但我們也許還得等一段時間,才會親眼見識計畫成真。Microsoft銷售總裁Chris Weber表示可能需要12到18個月的時間,才會推出新的裝置產品組合。隨著Android One氣勢日益增長,要是Microsoft短期內沒有推出更多裝置供使用者挑選,恐怕在這個部門就沒多少競爭優勢了。 Microsoft在印度市場擁有一批忠實使用者,所以表現向來相當不錯。但是這間製造商依然得面對固有的挑戰。和市場上其他體系的裝置相比,Lumia 530有一堆嚴重的缺點,例如缺少前置鏡頭,以及採用512 MB RAM,因此侷限能安裝在裝置上的內容。事實上,和Lumia 520及Lumia 620相比,Lumia 530和Lumia 630並沒有改變多少,而且Microsoft也被點出沒對任何手機進行重大改變這件事。在此同時,Android裝置在硬體和支出價值上則是大有改進。這種情況不只發生在入門機型,Microsoft在中階類別也面臨類似的問題。 中階部門也來勢洶洶 Microsoft在印度以$440美元($27,000印度盧比)的價格推出Lumia 830,這將是Windows Phone 8.1首度在這個國家推出中階機型。這間製造商也計畫在今年晚期,於印度推出Lumia 730。雖說這兩款裝置都搭載新的硬體及軟體功能,但是Microsoft的產品組合中,依然存在一項明顯缺失。 Microsoft今年針對中階部門推出的產品包括Lumia 730和Lumia 830,並將Lumia 830封為今年的旗艦機款。這就表示Lumia 830會成為印度價格最高的Windows Phone裝置。由於想要更強大機種的使用者會選擇6吋的Lumia 1520,因此就沒有任何旗艦級的裝置能和高階的Android裝置一較高下。 這種疏漏大部分是Microsoft自找的,因為他們沒法將Lumia 930打進印度市場。公司並未解釋原因,就從印度的網站上移除這款裝置,也沒有提到是否會在印度正式推出。印度好幾位使用者反應裝置過熱的問題,可能就是Microsoft決定不在印度發行裝置的原因。但是沒有任何Windows Phone裝置落在$490美元(30,000印度盧比)至$650美元(40,000印度盧比)這個價格區段,確實是一大弱點。 每個體系都必須存在旗艦裝置,強調平台可提供的最佳功能。說也奇怪,今年是由HTC奪得這項榮耀,HTC推出One M8 for Windows,這款裝置應用與HTC推出與One M8相同的硬體,卻搭載Windows Phone,而非Android。無法在高階部門推出裝置並不表示這種裝置就不存在。今年稍早時,有許多傳言指出Microsoft正著手發展搭配創新3D觸控動作辨識介面的高階裝置。據說這項技術是以Kinect體感控制器為基礎,此外還謠傳Microsoft將在11月正式公佈這個在內部以McLaren為代號的裝置。 Microsoft確實說過不再繼續發展3D觸控手機的原因,但若是這間軟體製造商想把握任何機會,延續在印度和其他全球市場的強勁表現,就一定要推出更多種裝置。隨著Nokia的手機分部全面整合至Microsoft,這間軟體大廠的目標,就是在手機部門掌握更龐大的市佔率。
LENOVO將買下IBM的X86伺服器部門
NVIDIA的GTX 900系列在印度靠價格嚐到甜頭
Nvidia(那斯達克交易代號:NVDA)在印度大受玩家青睞,但是他們高階產品的價格向來令人卻退。 在充斥著平價商品的市場中,像是GTX 780 Ti卡這種要價$900美元($54,000印度盧比)的產品,意味著尋求高階解決方案的玩家,大多必須採用類似,但價格整整少了$175美元($10,500印度盧比)的R9 290X卡。 但是情況在Nvidia推出最新的GeForce GTX 900系列產品之後,可就不同了。GTX 980將零售價訂在$750美元($46,000印度盧比),最終價格預期還會更低。考慮到產品提供豐富功能這點,GTX 980勢必會讓那些打算升級裝備的買家蠢蠢欲動。GTX 980是目前市面上速度最快的單一視訊卡解決方案,而且輕鬆勝過AMD(那斯達克交易代號:AMD)推出的R9 290X。 對尋找中階視訊卡的玩家來說,GTX 970計畫在印度以$455美元($28,000印度盧比)的價格上市,可說是物超所值。GTX 970在初期基準測試上打敗R9 290,在某些方面也勝過R9 290X。雖然GTX 980這類視訊卡在印度擁有市場,GTX 970仍將成為多數玩家的目標。GTX 970的零售目錄顯示參考設計的價格大約會落在$450美元($27,750印度盧比),原廠超頻版最高會賣到$650美元($33,000印度盧比)。 Nvidia採用Maxwell架構,成功提升整體的遊戲與電腦效能,同時運用更低的瓦數。低能耗更是大大增加超頻的施展空間,Nvidia在宣佈推出這款視訊卡時便提到這一點。Nvidia降價的最佳證明,就是AMD在其他市場將R9 290X的價格調降了整整$100美元,把售價壓到$449美元。好一陣子以來,每每都是Nvidia在AMD公佈新產品後降低視訊卡價格,所以這間總部位於聖塔克拉拉(Santa Clara)的大企業一定樂於得知現在輪到AMD得砍價,才能和Nvidia較勁了。
HASWELL-E引發爭議:INTEL該如何應對ASUS和插槽2084?
Intel科技論壇(IDF)早在開始前就相當忙碌了,Gigabyte(台灣證交所股票代碼:2376)的超頻(overclocking)競賽就選在主題論壇登場的前一天舉辦。 Cookie、Charles Wirth和其他競賽者的OC成果表現良好,Gigabyte面板以Core i7-5960X採用液態氮(LN2)冷卻,得到5.8至6 GHz的成果。受試的RAM表現也相當出色,G Skill和Kingston超越3 GHz,在DIMM這項重要參考數據上則稍低於此。 然而,我們卻在overclocking的會場,與來自Hardware.info的朋友Koen一起察覺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還記得Asus(台灣證交所股票代碼:2357)聲稱LGA 2011-3插槽上額外的針腳,也就是「插槽2084」,能透過使用沒有正式記錄的針孔,為Intel(那斯達克交易代號:INTC)的新CPU提升效能和OC可靠度嗎?以下是Asus的聲明內容: ASUS O.C.插槽 ASUS是經驗豐富的電腦公司,我們的團隊也致力進行廣泛研究,以為您推出精進且配備ASUS O.C.插槽的X99平台。為了持續保有身為消費者完美首選的地位,我們的主機板務必超越一般人的認知,並且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這表示我們必須運用尖端技術。我們在引領業界的ASUS O.C.插槽中採用更多CPU針腳,讓您能100%應用新款CPU,透過ASUS O.C.插槽充分運用針腳能為您提供下列四個優勢。 增進電壓監控程度 Strap 166更具搭接能力 達到高記憶體頻率 取得最大的Vcore電壓值 業界消息人士指出,Asus曾考慮為插槽申請專利,以防堵製造商Foxconn(台灣證交所股票代碼:2354)將插槽賣給其他供應商。另一方面,另一個極具份量的業界消息人士表示,這些針腳和Asus的說法不盡相同,只能用來進行CPU偵錯,並且測試在這一代的插槽重新採用的針腳。因此它們對overclocking來說不僅毫無用途,如果連接到生產系統,恐怕還會引發當機的風險。 接著,別忘了還有另一點:Core i7-5960X不過是和Xeon E5 v3 8核Haswell-EP採用相同晶片的減縮版罷了,此外雙QPI通道、記憶體ECC和其他幾項功能都遭停用,這牽涉到大約150個訊號針腳。也許「企業集團」比「客戶集團」更了解這些在新處理器上沒有正式記錄的針腳,究竟內情為何? 備註:Foxconn針對一般插槽47191和OC插槽建模的模型為46391。 下一個步驟,是使用完全相同的「特殊」插槽,針對這些CPU檢視Gigabyte全新的LN2冷卻優化主機板: 並且和舊款插槽互相比較: 結果顯示Gigabyte能掌握相同的插槽,問題在於那些額外針腳連接到哪。如果以上宣稱的第一種可能性屬實,也就是這些針腳確實提供額外功率、監測範圍等,能讓OC更好也更可靠,那麼Asus絕對無法取得專利,因為這直接關係到Intel IP,插槽和驗證也都包含在內。 但如果是第二種可能性,也就是測試、偵測或暴露出沒有連結的針腳,那就成了嚴重的行銷垃圾,可能用來欺騙高端買家,他們可是Intel及其重要OEM,也就是Asus和Gigabyte視如珍寶的對象。你別忘了,這已經搭載產品上市,就是Asus頂尖的Rampage V Extreme。 Asus、Gigabyte甚或Foxconn都不大可能回應這個問題,看來只能靠Intel來解開謎題,尤其是他們頂尖的CPU隨著時間過去,的確提升效能,也擁有解除鎖定的能力。 重要的問題在於:如果因為將CPU插入配備沒有正式記錄針腳的插槽,而造成失敗時,公司能提供哪些保固。
ARM 沒有任何跡象會放慢腳步
ARM宣布對其ARMv8-A技術,簽署第50個授權合約,其中包括對64位元計算的支持簽署。 雖然ARM沒有透露迄今為止已簽署的27家公司名字,它已經提及了晶片合作夥伴,包括前十大所有銷售應用程式處理機給智慧型手機的公司,其中的九家出售平版電腦的應用程式處理器,前五名公司裡面的四家公司,提供消費電子產品的晶片,前五名公司裡面的四家公司, 提供晶片給企業網絡和伺服器,以及來自大中國區域的8大晶片廠商。總之,大部分的晶片製造商的大頭目都在名單內了。 該授權合約涵蓋ARMv8-A核心架構以及ARM在Cortex A50系列中的處理器Cortex A53和A57。該授權涵蓋的ARMv8-A架構,以及A57和Cortex A53,這意味著持證照人既可以在其SoC使用堆疊的Cortex A53或Cortex A57核心,或利用建築執照打造量身定制的核心,如Qualcomm確實有其的Krait系列處理器 目前, SoC有這些核心以提供樣品給廠商,消費者今年稍晚,也等待推出預訂的時間。HTC將於本月晚期推出的第一款64位元CPU的智慧型手機,也就是謠言滿天飛的Desire 820。SoC可能會是Qualcomm的Snapdragon615,擁有八個Cortex A53核心,有四個核心是1.8 GHz和另外四個核心是1.0 GHz。其他手機廠商同樣地會將本身的產品向64位元的流行風跟進。有趣的是,Qualcomm提供堆疊ARM核心,作為硬體廠商都聲稱,還得再等一段時間,我們才看的見Krait CPU在ARMv8-A架構上。 將CPU轉移到64位元將在性能上有來明顯的躍進,以及更多虛擬部分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大型裝置領域,如伺服器。 ARM並不依賴於某一類裝置,供應商聲稱他們的野心是要在20元美金的智慧型手機裡使用一個核心。為了促進其IoT 和可穿戴產品的研究, ARM在臺灣新竹設立CPU設計中心,這將儲備全國現有的人才。通過在地經營,ARM就能與關鍵的半導體合作夥更接近,如 MediaTek (聯發科技) 。其64位元平台是四年多以來的研究成果,所以經由創建一個工廠來製造 IoT以及穿戴式裝置的處理器,ARM正在確保關鍵的部分,不落人後,與英特爾在行動處理器市場的角色雷同。 ARM的異軍突起,一直是英特爾的心中痛,由於在硬體方面,欠缺明顯的得利,因此與矽製造商在考慮轉移離開行動處理器領域的市場。英國供應商轉向64位元之舉,將進一步鞏固其在移動處理器的行業地位。憑藉其在全球五百億的晶片設計,廠商於短時間內是不太可能看到需求會有的衰落的現象。
最佳球員: Netgear R7000
隨著Wi-Fi ac標準化問世和 Wi-Fi ac數據機在智慧型手機裡成為可用的主流,以及最新筆記本電腦的路由器提供了頻寬容量可達到1 Gb /秒的Wi-Fi ac傳輸速率已經成為標準。為路由器所生產數據器的廠商也調整達到更廣的頻寬與和更高的輸送量。博通(Broadcom)就是這領域的一個享有小成就的硬體製造商,其最近推出了BCM4709A的SoC,這個硬體是為Netgear的R7000 Nighthawk提供電源,也是該廠商在Wi-Fi AC1900的領域裡,提供的第一款產品。 硬體 R7000夜鷹(Nighthawk)在2.4GHz頻寬裡提供600Mbps,在5GHz頻寬裡提供1300Mbps,這些功能的實現是經由啟動博通BCM4360無線電動力的路由器上的256-QAM調節(博通的市場銷售名為TurboQAM)來實現的。該R7000配備了兩個Broadcom3x3 BCM4360 GB的發送器,一個用於2.4GHz頻寬,另一個用於5GHz頻寬。在2.4GHz頻寬,每個空間流可以經由TurboQAM技術,達到200Mbps的輸送量,比標準的GB發送器所提供的還多出50Mbps。這使得整體輸送量達到600Mbps的傳輸,因Wi-Fi AC1750路由器的助益而大幅增加了450Mbps。 介於Wi-Fi AC1900 和Wi-Fi AC1750等級的路由器之間的差異是,AC1750路由器通常設有的802.11ac GB收發機,在5GHz頻寬有802.11 ac GB的收發器,在2.4GHz頻寬裡可以有 802.11n 收發器,這使得廠商可以減少路由器的製造成本. Netgear R7000夜鷹(Nighthawk)從未受到該短缺的影響,因為廠商都對Wi-Fi AC1900等級的路由器瞄準了200元的目標。對此級別的投資,您將可以獲得到一個路由器具有BCM4709A 1 GHz雙核處理器,256 MB RAM,韌體有128 MB RAM快閃記憶體,以及上述的兩個GB BCM4360發送器。 路由器的設計也是被推銷為一款高階產品,擁有棱角分明的線條和霧面處理以免受污跡之苦。以285 x184×50毫米的尺寸和750克的整體重量,R7000在市場上是最寬廣和最重的路由器。夜鷹(Nighthawk)的名字來自美國空軍的F-117夜鷹,因此是戰鬥機為藍本。在棱角分明的設計和規模龐大的R7000,顯然在目前市場上,從其他路由器中脫穎而出。另一個有趣的設計是Wi-Fi的LAN和WAN的指示燈列入白光LED狀態。每當一有連接的問題時,該指示燈即刻變為橙色。 至於連線能力而言,R7000夜鷹在後端具有4GB LAN的連接埠,一個USB3.0的連接埠在前面,一個GB的WAN 連接埠,USB 2.0連接埠位於後端,以及基底的三個天線和掛鉤,使路由器可被安裝在牆壁上。考慮這樣的價位,Netgear包含諸如下游的QoS等的功能,它將R7000與類似於華碩高階路由RT-AC68U 區分開來,它提供了上游的QoS。此功能允許優先次序級的流量,使得如遊戲和視訊資料流量能夠優先於其他任務。該R7000還具備與Mac電腦的Time Machine有相容性、ReadyShareVault適用於Windows的軟體客戶端,讓用戶備份Windows機器的內容到硬碟,經由USB連接到路由器,VPN服務,FTP伺服器,內建的DLNA和iTunes伺服器。 另一項R7000夜鷹所含有的特徵是智能波束賦形+,它是無線電波技術具有標準的Wi-Fi的802.11ac,允許一個路由器,往客戶端設備的方向傳送無線電訊息。而雖然R7000是滿載著的功能,大多數用戶會有興趣想從200元裡得到一個對範圍和頻寬能具有客製化功能的路由器。 配置 配置R7000夜鷹非常簡單 – 將路由器連接到牆上的插座,插進WAN網路電纜,然後開啟單位。對於第一次配置,路由器配有預設Wi-Fi網絡,SSID還有隨盒印好的密碼標簽在路由器的基底上。一旦您登錄預設的網路,安裝的過程就移交給NETGEAR的精靈,也就是供應商設定公用程式。 您可以讓安裝精靈引導您完成配置,或自己手動更改設置。您也可以從文件中重新恢復設定的功能。如果您比較喜歡自己配置設定,您可以探索手動配置,並經由瀏覽器的界面來更改設定。該界面具有一系列的設定,允許您監控連接到網絡設備的數量,讓您管理SSID的設定,配置客體網路,設定家長監護,並經由USB通過ReadyShare來管理裝置。 一個R7000很有用的功能是經由流量儀表器來監控您傳入和傳出流量的功能。如果您的數據計劃是有限的,該設定就派上用場了,您可以經由配置路由器來改變指示燈的狀態來提醒您,您的數據限制已經很接近了。您還可以設定路由器,一旦您超過了數據限制之後,就全面禁用網絡連線。 效能 夜鷹在2.4GHz頻寬裡可達600Mbps的速度,在5GHz的頻寬可達1300Mbps的速度,這是市場上目前最快的路由器之一。然而,真正能夠測試如廣告所言那般,在2.4GHz頻寬裡的輸送量可達600Mbps的速度,您需要一個AC1900網路卡,像華碩PCE-AC68配有TurboQAM功能一樣。一旦這些都被安裝完畢之後,我們終於可以開始認真地測試夜鷹的威力了 將我們的路由器設定到Synology的NAS產品上,執行了有線連接到工作站,並在多個Wi-Fi ac賦能裝置上進行測試。首先,從NAS傳輸文件是毋庸置疑的快速,因為我們平均讀取的速度為60.45Mbps,寫入的速度為40.2Mbps。LAN到LAN輸送量為950.3Mbps,WAN到LAN則為910.6Mbps。USB傳輸也是非常快速的,因為我們設法在USB 3.0 能夠發揮凈速220.8Mbps和187.8Mbps . 即使在堅實的牆壁和其他障礙物後面25米的距離,R7000經由Wi-Fi ac 還能有 260.6Mbps的速度。將距離降低為10米,並具有清除的視線,速度立刻大幅增加至521.5Mbps,而稍微移動遠至25米,又掉回到306.6Mbps。在2.4GHz頻寬,該R7000略有搖晃,我們只有在40MHz 頻寬裡,成功地達到186.9Mbps,也就是最大傳輸量,以及在20MHz頻寬中能有 97.6Mbps的速度。除了頻寬,R7000提供相當出色的強度範圍,在測試的過程中,信號連一次也未曾顫抖過。 結論 即使非最快速,Netgear的R7000夜鷹也是目前您可以購買到速度最快的路由器之一。除了輸出量的領先,路由器還提供了相當亮麗的範圍以及一系列與其他AC1900路由器可做區別的特徵功能。如華碩RT-AC68U和Linksys WRT1900AC功能。我們發現,當串流內容是下游原位處理 QoS時,有一個很有用的功能,此刻還未有任何人提供此功能。將競爭對手的產品價格略高一籌而列入考慮範圍,229元的RT-AC68U和250美元的WRT1900AC,R7000夜鷹售價僅僅為199美元,是目前您能夠購買到最棒的路由器
中國離“美國政府對微軟”這一刻的訴訟很近了
政府已經宣布另一件他們正在調查微軟的反競爭行為案件,對於微軟長期任職的執行官員來說,這似乎都太耳熟能詳了(Nasdaq:MSFT),這一次是遭殃的在中國。 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和商務部負責人張茅(音譯)在公安人員的發布會上,公開聲明表示,關於捆綁瀏覽器和媒體播放器變成Windows的副本, 中國微軟正被調查中。 該聲明中說“微軟涉嫌不完整透露Windows和Office軟體的相關信息,以及在經銷和銷售其媒體播放器和瀏覽器的問題”。 距離微軟第一次因捆綁軟體而被政府嚴密監控已經為時已久了。微軟是美國反壟斷監管機構的焦點,在近世紀之交接時,“美國政府對微軟案“緣由於捆綁IE瀏覽器與Windows,檢察官稱微軟在瀏覽器大戰裡為”不公平的優勢“。類似的媒體播放器捆綁案件,在歐盟以及韓國都對微軟提出控告,導致該地區發展其特殊版本的作業系統,為那些前來SANS媒體播放器的地區正在制定. 在Firefox和Chrome的時代裡,以及過盛的行動裝置都毅然決然的不使用微軟的情況下,瀏覽器的壟斷思維早就老掉牙了。然而,桌面上微軟的IE瀏覽器在中國仍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具有27.8%市場的占有率和12.5%Internet Explorer6 使用率。 將外國人一腳踢出 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政府已經採取了積極的行動,讓外國消費品和高科技公司在中國市場裡難以生存,同時給予當地企業一臂之力。 端看微軟在中國的情形下,中國毫無疑問地想減少對外國產品的依賴。據《衛報》報導,中國正在尋求透過發展出自己的一套作業系統來達到目的。 “創造一種讓我們能夠與谷歌,蘋果和微軟競爭的環境,那就是成功的關鍵,”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音譯)如是說,他也是此項目的鼻祖,他告訴《衛報》 “你一定要改變過去的方式,才能與國營統一的作業系統運作,而不是複製以前的模式,整合積累過去的做法.” 但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品質和相容性就是一切。當一個未經證實,可能帶有問題,而且相容性有限的國家級的作業系統呈現眼前,卻不如真金不怕火煉的Microsoft Windows那般可靠,毋庸置疑地猜得出他們會選擇哪一個了。
報告:圖形顯示卡市場的凋零
喬恩·佩迪研究中心(JPR)發布了最近GPU銷售報告的續篇,而主題是特別針對圖形顯示卡的市場。GPU的銷售報告包括AMD公司(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AMD)的APU和許多新型英特爾(納斯達克:INTC)的CPU,也就是具有GPU核心處理器,即便如此,圖形顯示卡的銷售報告更能作為整體圖形顯示卡之市場體質的指標. 根據JPR的報告指出,AIB(圖形顯示卡)的銷售已經比前一季同時下滑了17.5%,比去年同時下降了17.6%。相較之下,去年同期的季成長率則為5.5%。何以致此?整體PC市場的季成長率提高了1.3%是關鍵因素。 上一季的配售率是44%下滑至36%。2008年第一季的配售率記錄維持在63%。 將廠商的銷售數字來做分析,Nvidia(納斯達克代碼:NVDA)就跌幅而言表現最差,重挫21%。而AMD下滑了10.7%。 儘管Nvidia比AMD重挫更大,但Nvidia的依然是市場的領導者,整體而言,持有62%的市場占有率。 不僅僅是一個整合的問題 我們很容易的會將GPU重大衰退的結果怪罪於CPU-GPU整合的成功和競爭力。在過去幾. 年裡,AMD和英特爾兩家所提供的產品已經不斷地在實質上精進許多,以至於他們能砸重金於獨立顯示卡的市場裡。 但對於發燒遊戲玩家來說,他們永遠都需要有一個獨立顯示卡。這是個有預算並願意砸錢於GPU效能的市場群。但是有一個問題:這組他們去年甚至前年買的獨立顯示卡,到今天,面對絕大部分的遊戲都還綽綽有余。 4K的遊戲正快速增加,並有潛力可以驅使更多GPU的銷售,但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直到廣大的消費群消費得起的4K顯示器出現於市場之前,這個市場的劃分是不夠成熟推廣至主流應用。還有另一個因素是,遊戲開發者一般都盡可能地為Xbox One和Playstation遊戲機為首要來發展設計,然後再轉到PC上。這也就顯示著這一代的顯示卡都很難達到各自所賦予的效能。直到4K遊戲成為主流,或是開發商開始創新架構遊戲,因而推動這些最新的顯示卡,要不然,經由GPU廠商去說服這些遊戲玩家再增添一個新的顯示卡是有困難的。
英特爾探勘新視野:目標應對準於會下金蛋的母雞還是與一群ARM架構的對手鹬蚌相争那蠅頭小利?
希爾斯伯勒的波特蘭郊區是英特爾高檔產品的產區,也是其主要的搖錢樹, 今年此時是異常的熱,有許多天,高溫接近攝氏30攝氏度(華氏90). 所以英特爾內部(雙關語)為了準備在即將推出的全新工作站和伺服器而過熱,當然還有在九月IDF開幕之前,將會公開亮相的高檔桌面風格的Haswell而發熱。這些對媒體界而言,早已成了老掉牙的舊聞,所以在此就毫無意義的重複一些廣為人知的報導了。 英特爾如今將何去何從是很耐人尋味的。公司將會把重心放在Xeon和相關企業以及帶進高利潤的高檔客戶的產品嗎?還是會捲入更深層的“超流行,難獲利”的 ultra-mobile流行之戰呢 這兩個市場的情況簡直就是南轅北轍:第一,英特爾的數據集團,絕對是此行業的領導者,其市場主導地位徘徊在90%左右或更多,在一般的IT硬體業界裡占有最大利潤的市場。經過幾年的風平浪靜之後,又恢復了逐年的推成出新,且如時鐘滴答般有規律。除了胃口越來越大之外,也許要復仇 – IBM公司與其全球推廣的POWER8之外,目前在此業界中,就性能或與表現而言,尚未出現真正的全球競爭者. 英特爾是哀兵,無名小卒 另一方面而言,伴隨著多如牛毛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產品中,ultramobile的利潤最大卻也最可疑,但英特爾於過去以及現在仍然是哀兵一個。或許這比十年前,當AMD 在x86領域裡與英特爾對峙的情況還糟,還有十五年前當Alpha與MIPS與x86對峙一樣。 至少在這些相應的時段過程中,同時努力進身擠進主要的舞台,兩位競爭對手同時皆有著保護的利基市場,使得他們能縱橫四海,並維持了一段時光。在這兩種情況下,皆緣由於與效能與功能的優勢,以及客戶的忠誠度,至少對於特定的應用程式,英特爾在當時是無法與那些對手媲美的。 與今日的ultramobile戰場一比,英特爾為了趕進這個幾乎完全被ARM所主導的市場裡,而早已陷入巨大的財力和工時的深淵。在過去的幾年中,這嚴重的影響了資產負債表的處理過程。但英特爾如與其他對手一樣,有其保護市場:高檔伺服器的基金來支持的低價產品ultramobile的同儕。然而,儘管,基於Atom 處理器的行動產品表現的可圈可點,在相當多的情況下,他們卓越的超越了ARM的競爭以及龐大的投資在Android應用程式的移植植上,結果仍只是寥寥無幾。 吸取經驗教訓 讓我們回溯到Alpha和MIPS 在各自的鼎盛時期,比x86擁有更多的比較性能優勢。 那些額外的性能在高檔領域中,比在智慧型手機裡來的重要多了,智慧型手機其主要功能,畢竟就是通話和傳送簡訊等等。但其背後的公司,無論如何都來頭不小,卻仍無法處理的英特爾市場營銷的競爭和缺乏意願,由其他合作廠商的全力支持他們。因此,至少在中國以外的地區,他們失敗了 現在,英特爾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央委員會“來應付全球供應商“,如三星、華為、英偉達、蘋果、LG和高通,一通與寶寶 ARM Plc 合作,以推動ARM的前進。 其實目前ARM跟本不是最好的架構。事實上,如果你真的想找一個性能和架構比x86更差的東西的話,ARM和SPARC就是唯一的真正候選人,除了“good ship Itanic.”以外, 這個架構最初的是為低消費的桌面PC(參見:BBC微電腦系統)和嵌入式系統式應用程式而設計的,從來就非為高性能的運算,可在現實中與ultramobile業界共存,除非有重大的變化,就會與過往的應用程式和目前的發亮發紫的相容性有衝擊。 畢竟花了ARM的近30年 ,從1985年的“Acorn RISC機器”到2014年的Cortex-A57 才有正確的64 位元處理器,而MIPS和Alpha在1990年和1991年就分別是完全的64位元。即使x86到現在,也已經超過十年歷史的64位元。 這些ARM結盟的廠商,每天彼此打擊對方就像無人能敵;他們是彼此的最大的敵人。然而,英特爾的介入回將他們團結起來,以面對不該有機會在此領域裡生存的“共同的敵人”,至少不該在PC業界裡會出現的模式。 英特爾是否需要退場策略 即使伴隨著股東而來的壓力,像是“我女兒的iPad沒有Intel Inside。立刻修好要不就滾蛋!”之類的。問題是英特爾介入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混戰中到何種程度? 像FullHD以UHD2合1在Broadwell ULV上運行是有道理的,因為它本質上是一個具有平板模式的PC Ultrabook,反之亦然。 Windows比Android來說,更像是一個生產力平台,所以會有一定的差異. 然而,ultramobile的戰場上,晶片和最終產品以殘忍的價格互相殘殺,英特爾的進入,未必是件好事。或許,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領域中,建立並維持10%的市場佔有率,是個合理的目標,不同於蘋果在桌上型和筆記本的空間,這將會是最適合的。這市場夠大,足以建立一個獨特的利基價值。以創建一個漂亮的獨特價值, 並有大部分的應用程式都是初出市場,對ARM端而言,並沒有重大的威脅,而其他的事情就基本如常。 然而,那些與ARM廠商相同的高端客戶,對於英特爾那售價四位數字晶片的高利潤而垂涎,英特爾必定要非常果決,並經由加速推出產品和保持龐大性能的領域來對這些廠商說明,這樣的結果是讓他們永遠也不能迎頭趕上的。Broadwell EP不能因每年的更新週期而拖延, Skylake也不應跟進後續。有利可圖的企業級SSD,網絡和互聯程式都同時存在,他們應該用快速的腳步向前邁進。 如果有一種辦法方法來合理化每個插槽的晶片價錢應該更高,跟著更強大的CPU與更密集的數據中心,當功率與空間都是制約條件,那麼或許還有改善的方式. 我們來回頭看看以前那些非x86 RISC的架構,至今仍將ARM拋棄與塵埃中,迅速向英特爾跟前邁進,並同時利用現有的插座和晶片的基礎設施。畢竟,X86就是X86,似乎有某種實際的屏障 – Xeon E7 series 的每一個插槽售價打約5000美元,既是願意接受的價錢。 這仍然只有大約三分之一IBM可以從銷售其頂尖POWER8產品中可得之利潤,更不用提那超快昂貴的MCM版本。如果我們有一個更快的RISC互補,而且是Xeon E7相容插槽的解決方案,因而提供了足夠的額外性能,尺寸和功能的好處,那麼用戶就願意支付10000美元的插座嗎? 尤其是與x86比較,是否可能在每個週期,每個核心可以實現更高的指示說明,甚至僅僅只是一般應用程式?中國的“神威”阿爾法程式,大約在一年的時間創造了相當精致的100 PFlop機器, 也許是正確的暗示。是的,它早已讓ARM望塵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