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leaguered Taiwanese handset maker is betting on new product lines to reverse its long decline.
Ready to Wear?
Taiwan’s tech firms vie for a foothold in the nascent wearable devices market, Matthew Fulco reports
問答集:500 STARTUPS早期投資基金主管評析台灣與中國新創公司發展
500 Startups合夥人暨大中華區投資負責人馬睿,與VR World暢談台灣和中國的新創公司發展。 成功的科技新創公司在台灣可說少之又少。人們向來認為新創公司具有風險,使得創業者難以獲取早期資金。通常得等到比較後期,才會有大型企業和創投業者為了尋求短期獲利或補足既有業務,出手挹注資本。 中國也存在類似觀念,但隨著中國的科技類股飆升,投資人對新創公司的興趣也隨之高漲。今年中國本土的科技巨擘阿里巴巴(紐約證交所交易代號:BABA)和騰訊(港股交易代號:0700),就利用揚升的股價買下整個高估值的新創公司。分析師指出這種大肆購買的行動預期會持續兩年。 在此同時,隨著台灣尋求經濟多樣化,以期走出長期過度依賴科技硬體製造的情況,其新創文化也出現改變。總部位於加州,針對科技公司提供育成加速器及種子投資基金的500 Startups,認為台灣的新創公司深具潛力,目前也已出手投資五家公司。 VR World在500 Startups合夥人暨大中華區投資負責人馬睿於11月造訪台灣時與她對談,討論台灣剛萌芽的新創公司情景,並與台灣海峽對岸的龐大鄰居相互比較。 VR World:就新創公司的環境而言,您認為中國和台灣最顯著的差異是什麼? 馬睿:兩地的生態體系截然不同。中國具備龐大市場,也是在矽谷之外最活躍的地區,擁有上千家新創公司、1,200個專業天使投資人,和上百筆基金。雖說天使投資人的數量和美國還是無法相比,但確實比三年前增進許多。 中國正創造出成功的科技創業家世代。我們眼見新創公司發展為成功的事業,前任員工也繼續籌組新公司。以阿里巴巴為例,公司前任員工已經成立了130間新創公司。 台灣有人才,也有資本,雖說資本傾向在較後期的投資到位,卻沒有像馬雲這類能成為下一代導師的本土英雄。台灣在科技方面獲得許多成功,但都是在硬體製造業,且多是原廠委託製造(OEM)或原廠設計製造(ODM)。台灣科技大廠尚未在組織中培養出許多了解如何經營新創公司的員工。 VR World:中國經濟成長的速度比台灣快很多。這對新創公司帶來什麼影響? 馬睿:台灣的經濟相當穩定,甚至可說是停滯。你能看出台灣的眾多科技業務如果要成長,就應該發展其他業務單位。這些公司已經成立5年、10年或15年,卻不想承擔風險。考慮到台灣的經濟情況,就某些方面來說其實可以理解。 這招在中國就是行不通。你必須發展才能打平收支。薪水一年就增加20%。生活費用快速上漲,在中國你幾乎是被逼著發展。 VR World:政府支持對中國新創公司有多重要? 馬睿:中國從最高層級為創業提供政府支持。習近平主席說過創新是「中國夢核心」的一環。中國有九個政府部門也在五月表示將在2014至2017年間,協助800,000名大學生自行創業。這不是成功建立新創文化的主力,但有助於形塑文化觀感,我認為這就會帶來影響。 在中國被視為創業者還是有風險,但是為新創公司工作變得主流多了,而且整體而言,我相信和幾年前相比,中國更能接受失敗,這點勝過台灣,在台灣要承認失敗依然令人卻步。 VR World:您建議台灣政府該怎麼做,才能扶植更強健的創業文化? 馬睿:台灣政府已經採取某些正面措施了。今年國家發展委員會[經濟建設部會內閣]宣佈將挹注4億元開發基金投資新創公司,且將用於種子資本階段。政府正挑選顧問及管理團隊,以選擇專案並與創投合作。國家發展委員會也正將台北市商業區的大型花卉展場轉為新創空間。 VR World:500 Startups目前投資了哪些台灣新創公司? 馬睿:我們投資了用來製圖並分享相片與影片的行動即時通訊應用程式Cubie Messenger、兒童娛樂品牌Roam and Wander、設計競賽平台Bounty Hunter、應用程式原型創造工具POP,以及可用相片、貼紙、框架和文字創造抽象拼貼畫的PicCollage。 VR World:這些公司全是在地台灣人創立的嗎? 馬睿:PicCollage團隊有台裔美籍成員,Roam and Wander則有長期住在台灣的美國居民。其他團隊全是台灣人。 VR World:您為何選擇投資這些公司? 馬睿:一般來說,我們會尋找已經成立,並且受到賺錢客戶歡迎的公司。但我們也了解不是所有事業都能立刻賺得收益。但這間公司應該擁有相當強勁的成長,以及穩健的使用者互動。 我們尋找具備全球佈局策略,或者至少擁有區域佈局策略的公司。雖說我們投資的台灣新創公司處於不同階段,他們其中一項共同點,就是打從一開始就具備國際化的佈局。 舉例而言,在2012年3月創立,並在當年10月加入500 Startups的Cubie Messenger,比其他行動即時通訊應用程式更早鎖定東南亞市場,也迅速成長。 Roam and Wander主要在亞洲佈局,並打算在美國立足。我們建議對方加入我們的育成加速器,因為我們是打進美國的良好途徑。經驗豐富的公司創辦人Jason Warren曾在矽谷工作,公司也深具創新力。他們打造出會說話的填充玩偶兔兔(TuTu)。只要從Apple的應用程式商店將應用程式下載至iPhone,接著把裝置插進兔子的頭部,就能啟動說話功能。兔兔在一月贏得香港玩具展的最佳新玩具獎。Roam and Wander現在也和Amazon、Toys “R” Us、FNAC[法國零售商]和Apple台灣經銷商Studio A合夥零售。 VR World:整體來說,您如何評估台灣新創公司的前景? 馬睿:我們抱持樂觀態度,但也很實際,知道台灣還處在相當早期的階段。這裡有強健的開發者社群,卻仍大有可為。台灣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因此如果台灣文化更能接受成立新創公司的觀念,當地就具備最重要的成分了。台灣人才似乎供過於求,而且也擁有豐富的硬體專門知識。 我們很高興能掌握先機。Cubie其中一位共同創辦人離職,現在就在台灣替我們工作。她上個月才到職,我們對政府的作為心存感激,但這個生態體系還有許多部分需要整合,新創公司才能真正蔚為風潮。 相片來源:Matthew Fulco
Q&A: Executive of 500 Startups Early-Stage Investment Fund on Taiwan and China Startup Scenes
Greater China-based technology seed and angel investor Rui Ma discusses Taiwan and China startups with VR World.
中國智慧型手機品牌來台試水溫
台北報導 – 中國手機製造商正在爭奪台灣這個鄰居的市佔率,而台灣市場向來都由國際品牌和本土品牌HTC把持。 雖說台灣的市場很小,但因為與中國的文化相似,自然成為華為科技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和小米公司(Xiaomi Inc.)等野心勃勃、且正進軍國際的中國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合理的選擇。市場研究公司IDC的調查顯示小米在台灣擁有11%的手機市佔率,華為則是2%。 分析師指出中國品牌正在尋找海外發展的新契機,因為他們自家的市場,也就是全球第一大手機市場,變得越來越飽和。 隸屬台灣政府研究機構的產業情報研究所(Market Intelligence & Consulting Institute,MIC)手機分析師Sophia Chen對此表示:「中國品牌能把台灣當作打進全球其他市場的踏腳石」。 替「中國製造」升級 就台灣市場而言,中國智慧型手機供應商還算是新鮮人,他們必須建立品牌知名度,並且對抗產品品質不佳的污名。為此他們針對台灣消費者推出功能豐富的平價手機,以及高檔的旗艦款式。 華為這間從深圳起家,且在全球出貨量名列第五的智慧型手機製造商,今年的目標是讓台灣的銷售量比起2013年增加一倍,達到200,000支。華為在七月與台灣行動通訊業者中華電信(Chunghwa Telecom)合夥,推出Honor 3C這支4G且支援LTE的機種,將底價設在新台幣$16,900元($564美元),努力爭取台灣的頂級手機市場。 台灣市場研究公司TrendForce分析師Alan Chen認為華為很難滲透高階市場:「『中國製造』對台灣消費者來說,就代表中低價位的產品,台灣消費者很在意品牌,他們可能會選擇類似的Samsung手機」。 位於台北的富邦證券分析師Carlos Peng卻認為高階手機有望協助華為在台灣建立品牌知名度:「華為想讓台灣消費者了解,他們這個中國品牌能夠生產理論上能和HTC、Samsung或LG競爭的高階智慧型手機」。他也表示基於這個原因,華為樂觀看待目前只賣出少數頂級手機這件事。 在2004年成立,身為藍光影片和MP3播放器製造商的Oppo,是另一間鎖定台灣頂級手機市場的中國品牌。Oppo在第三季與中華電信搭檔,推出要價新台幣$16,990元($566美元)的旗艦級4G手機Find 7。這間在東莞起家的公司表示他們預計在2017年底前,海外營收會超越整體銷售額的50%。 Oppo以Find 7的相機為賣點,這款相機採用專為自拍而設計的Sony相機模組。IDC台北分公司研究經理Joey Yen認為Oppo也許有機會靠自拍迷取得利基市場,因為目前台灣市場還沒有其他類似產品。但如果國際或台灣競爭對手推出相似產品,台灣消費者就會捨棄Oppo而採用他們的裝置。她也指出:「台灣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品質還是抱持保留態度」。 鎖定專撿便宜的消費者 北京起家,且出貨量名列全球第三的智慧型手機供應商小米,也試著在台灣佔有一席之地,但他們將焦點擺在較低階的市場,這也是國際和台灣品牌尚未掌控的區塊。 2010年創立的小米在短短四年間,靠著具有豐富功能且價格低廉的裝置,成為全球最成功的手機供應商之一。Strategy Analytics研究公司指出,在全球第三季共3.2億支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中,小米就佔了6%。 小米在2013年4月登陸台灣,並藉由要價新台幣$3999元($135美元)的紅米(Hongmi)手機迅速擴大市佔率。小米之所以能達陣,是因為他們為台灣引進新的手機產品類別,這是Gartner半導體暨電子集團上海分部研究主任Roger Sheng的說法。他也說道:「在小米之前,沒有任何供應商在台灣市場提供低價、品質不錯,還具備這麼多功能的智慧型手機」。 台灣消費者也透過媒體廣泛報導,從而熟知小米這間公司。IDC的Joey Yen說:「本地媒體報導強調小米的強大功能和低廉價格,幫小米在進入台灣市場之前,就建立了正面的品牌形象」。 今年32歲,在新竹科技公司任職的製程工程師Ryan Li,六個月前在台北的促銷活動上買了紅米手機。他說購買紅米的原因是覺得物有所值,而且還配備工作所需的雙SIM卡功能。 「我喜歡小米是因為可以汰舊換新」,他繼續說道:「我不用花大錢就能換新款,但小米在台灣不容易買,通常得上網買」。 IDC的Joey Yen認為小米不能像在中國那樣,靠電子商務來推動台灣的銷售量。她這麼說:「和中國不同的是,台灣消費者喜歡在台灣隨處可見的實體店面買手機,他們可以在店裡試用產品、講價,也可以獲得售後服務」。 MIC的Sophia Chen表示小米需要為了台灣進一步本地化,也就是與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Taiwan Mobile)和遠傳電信(FarEasTone)等行動通訊業者發展更穩固的關係,她強調這些公司共掌握台灣70%的手機銷售量。 但Joey Yen也指出由於小米給行動通訊業者和零售夥伴的利潤通常不高,因此本地化勢必遭遇困難。 此外IDC的資料也顯示小米的市佔率從2014年第一季的14%,下滑到當季六月的11%,本土競爭對手Asus卻從2%提高到15%。分析師指出Asus市佔率激增的原因在於和小米相比,擁有比較好的零售通路和行動通訊業夥伴,而且身為台灣品牌也比較可靠。 安全上的疑慮 針對網路安全的疑慮也讓小米在台灣的處境雪上加霜。台灣政府在9月發佈聲明,表示正在調查小米是否對網路安全構成威脅。聲明也指出有些小米手機會將使用者資料自動傳送到公司在北京的伺服器,如此可能造成安全漏洞。 目前還不清楚調查會不會導致台灣禁用小米的智慧型手機。台灣政府表示將在12月底作出裁決。 在此同時,小米在台灣尚未發表新的Xiaomi 4和Xiaomi Redmi Note 4G手機,但競爭對手早已推出4G裝置了。富邦證券的Carlos Peng認為這會損及銷售量。 華為在台灣也面臨類似問題。台灣科技大廠鴻海(Hon Hai)這間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廠,在台灣政府警告華為可能威脅國家安全之後,於7月撤銷向華為購買4G設備這筆價值$1.78億美元的交易。 Gartner的Roger Sheng認為對資安的疑慮,可能會減損中國手機品牌拓展全球的努力。 小米也對此作出回應,公司副總裁Hugo Barra在10月表示基於隱私權疑慮,以及為了改善手機速度,小米已從北京的伺服器移除部分非中國客戶的資料。Barra指出上述使用者的資料將依照三個階段,轉移到位於美國和新加坡的伺服器。 這麼做還是無法說服55歲的台北計程車司機Chen Changwu,他擔心自己兩支小米手機的資訊到底安不安全,他說:「我怕小米會把資訊傳給中國政府」。他坦承自己是被小米便宜的價格吸引,但是再也不會買這間公司的裝置了。他表示:「螢幕不知道為什麼,老是會一片空白」。 如果小米想在全世界競爭,就務必解決網路間諜的問題,並增加透明度。MIC的Sophia Chen指出:「不只台灣提出這個問題,新加坡和印度也很擔心,且正著手調查這件事」。
Chinese Smartphone Brands Test Taiwan’s Waters
The tiny Taiwan market is proving tough for Chinese smartphone brands, Matthew Fulco reports.
中國挑戰台灣在科技硬體業的地位
China Challenges Taiwan in Tech Hardware
State support is helping Chinese firms catch up fast to their Taiwanese rivals in the China technology market, Matthew Fulco reports